首页  绿洲新闻  综合新闻

创新中心学者主持2025年水污染控制与水生态修复技术交流大会专题会议

2025-07-04     来源: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      阅读: 10

621-22日,由北京市国际生态经济协会主办,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、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、浙江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办的2025年水污染控制与水生态修复技术交流大会在昆明召开。在大会分会场——污水减排与技术专场中,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承办了“低碳节能MABR膜技术创新与水生态修复实践专题”。


来自浙江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、北京林业大学、浙江科技大学、桂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学者,以及恩菲环保、湖北交投、南京智岛水环境等知名企业的行业专家参加了专题会议。专题会由浙江大学教授、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未来城市(未来水务)实验室主任助理周永潮,浙江大学副教授黄小军共同主持。

会上,10位专家学者围绕当前MABR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挑战,分别做了精彩纷呈的报告。

黄小军副教授在《基于MABR膜法的低碳负碳水生态治理与资源化》报告中指出,仿人工肺透氧MABR膜实现了低碳负碳的创新技术革命,该技术作为唯一通过医疗级标准且唯一实现“污水处理+碳捕获”双负碳的MABR膜工艺(由ECMO技术转化而来),其O₂传递与CO₂双向传质速率超15g/(m²・d),生物膜密度达67g/m²(是传统污水治理工艺生物填料膜的3倍),脱氮负荷超过2g/(m²・d)。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治理、高氨氮工业废水治理等领域,出水水质优于国家相关排放标准,同时可用于碳捕集高值资源化,兼具经济性和可持续性。

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未来城市(未来水务)实验室博士生李建国了题为《MABR用于主流污水脱氮中N2O排放特性研究》的报告,针对污水脱氮处理中节能降耗和低NO排放的需求,他介绍了MABR通过透氧膜无泡传氧实现生物膜脱氮除碳的技术原理,同时聚焦微孔膜、致密膜和复合膜的性能,指出复合膜因表面粗糙度高、生物亲和力强,其脱氮除碳效果最佳,探讨了连续与间歇曝气模式对MABR脱氮性能和NO排放的影响。他指出,未来需要在高性能膜材料研发、低C/N废水处理工艺优化、与Anammox工艺耦合及二氧化碳固定等方面持续深入研究。

与会专家学者在深入交流研讨后达成高度共识,发起成立了MABR膜专委会”,旨在整合产学研用优势资源,建立高效的协同创新平台,共同推进MABR技术的标准化、工程化与产业化进程,为我国水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产业支撑。

周永潮教授指出,本次大会不仅汇聚了国内MABR产业的先锋力量,更重要的是启动建立了无孔透氧MABR膜行业标准,促成了中国无孔透氧MABR膜技术体系成型,这标志着中国正式从MABR技术的参与者转变到MABR技术的引领者!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将携手世界伙伴,共同推进水环境治理的绿色工艺新革命!